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04年6月2日)

    胡锦涛

    各位院士,同志们:

    今天,来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我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长期以来,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发扬爱国奉献、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各位院士和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们既面临着必须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也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领域。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深刻影响。世界科学技术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专家们预计,在未来30年到50年内,世界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出现重大创新,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出现新的科学飞跃,为人类社会发展打开新的广阔前景。未来科学技术引发的重大创新,将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也将会进一步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这个发展趋势,必然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带来重大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看清世界科技进步的大势,能够制定出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奋力跟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把握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如果没有看清世界科技进步的大势,不能制定出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在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落伍了,那就会失去机遇、陷于被动。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把握住机遇、加快发展,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综观当今世界,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普遍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特别是各大国都高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纷纷加强科学展望和技术预见,认真思考和积极实施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希望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们党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深刻地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强调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国科技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依靠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比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靠进口;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资源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消耗高、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粗放经营方式仍比较严重,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不懈努力解决的长期问题,也是当前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的紧迫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不可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抓紧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人员要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更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到先锋作用。为此,要切实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要从科学的角度不断充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要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不断探索和走出一条既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要求、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探索和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我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贯彻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的必然要求。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寻找和开发替代资源,发展可再生资源,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和促进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生态退化现象,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全体人民和社会方方面面都了解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才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两院院士要承担起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重任。要把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知识,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和生活观,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要通过普及科学发展观和其他科技知识的持久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创新,更好地接受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武装,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三、加快推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还相对落后,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些问题,必须抓紧解决。为了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尤其要抓紧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根本途径。要自觉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是要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强政策规划引导,改进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要以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契机,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将重点集中到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和重要基础研究领域。要依据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完善科技开发性计划,减少重复计划、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引导,调整科技创新目标,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密切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对于国家支持的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重要公益性研究领域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于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要坚持向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加快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三是要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要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使资源真正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队伍、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倾斜,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形成的分散重复、忽视绩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彻底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存在的科技资源平均分配、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现象。要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科技事业的支持,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要重视科学技术在制定发展规划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依靠科学决策、依靠科学统筹。

    第二,要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技创新出现群体性突破态势,表现为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转化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国家整个科技竞争力的显著跃升。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全局的若干领域,重点发展,重点突破,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大对信息、生物、能源、纳米和材料等关键性领域实施重大科技研究的支持,积极促进战略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广大科技人员要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树立创新跨越的勇气和信心,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创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形成能够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营造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社会氛围。广大科技人员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确定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我国广大海外留学人员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同志们,我国宏大的科技队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中央殷切希望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俱进,发奋图强,锐意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不断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


时间:2004-06-02

版权所有@ 华文学院党委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瘦狗岭路377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邮政编码:510610
电话: 电话:(008620)87206866  email:office@hwy.jnu.edu.cn 请调整至最佳分辨率浏览本站